7月9日,华容县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顺利合龙。封堵工作虽已完成,但并不意味着抢险工作的结束。
在堤防一线,“救援橙”依然坚守,确保堤防安全及居民生产生活的有序恢复。

多方协作开展排涝工作
随着抢险救援的持续推进,已经由搜救被困人员和封堵决口转为排涝任务。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前方指挥部调派165台排涝车、排涝拖车赶赴团洲垸一线堤坝上开展作业。
由于前期团洲垸决口涉水较深,国家消防救援局调派湖北、重庆、贵州、广东、江西、广西、河南7地总队救援力量,增援团洲垸排涝工作,各地增援力量陆续抵达现场后,立即奔赴各个任务点开展工作。


湖南消防救援总队救援力量与其他总队救援力量采取分区域排涝的方式,让排涝效率得到提升。到7月12日13时,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投入2120人、大功率排水装备165台、救援舟艇104艘,通过不分昼夜的排涝作业,内涝水位逐渐降低,排涝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截至7月12日7时,累计排水1982万立方米。其中,湖南消防救援队伍,累计排水1549万立方米。
后勤保障助力排涝效率提升
随着救援力量的增加,油料保障难度逐渐加大。排涝初始阶段,采用舟艇运油的方式给车辆加油,但由于排涝工作需要大量的油量支持,舟艇运油已无法保证油量供应的充足,导致排涝效率低。
如何实现排涝能连续不间断地进行成了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前方指挥部经过分析研判认为,增加油料供应、改变油料运输方式是当务之急。

为此,战勤保障组在团洲垸东堤设置18辆加油车,通过加油车给车辆运油,油船给加油车供油的方式,保证排涝工作正常进行。同时战勤保障组积极寻求国家电网的帮助,成功在大堤南段架设电网,通过电辅助方式进行排涝。

这一举措意味着,排涝车现在可以直接接入国家电网的固定电源,实现直接供电,与油车供电系统一起为排涝车供能。这种“固定电源+油车转换电源”的双电源供电体系大大提升了排涝效率。
面对排涝车与拖车因堤坝狭窄难行,导致油料、伙食等物资供应受阻,难以实现连续排涝的挑战,湖南消防迅速创新策略,构建起“水陆空”立体化的战勤保障体系。该体系以皮卡车为起点,将物资运送至洞庭湖畔冲锋舟集结点,随后通过水路,将油料等关键物资送达大型作业区。
7月10日,大载重运输无人机到达现场,打通了战勤保障最后一公里,助力抢险救援。“水陆空”接力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物资输送效率,成功破解了物资到达“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为抗洪抢险提供了坚实后盾。同时,战勤保障组还组织装备维修技术服务队开展车辆装备巡检工作。目前,累计维修作战车辆47辆,排除车辆装备故障89处,更换装备器材157件套,确保排涝工作的顺利进行。
消防巡查筑牢安全防线
决口合龙后的几天内,是巩固堤坝的关键期。与排涝作业同时进行的还有巡堤查验、砂石装袋堤坝加固工作和安置点消防巡查。堤坝上空,一架无人机格外引人注目。与常规无人机主要搭载的摄像头不同,它还有热红外和激光雷达传感器,能够对堤防快速扫描,捕捉管涌和渗漏险情。
“虽然天黑了,但是屏幕里面还是挺清楚的。我每天要来回飞十几趟,用它来辅助人工,效率提高了不少。”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应急通信分队通信员梁世鑫介绍。

在14公里长的间堤13个区段,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前方指挥部按照每个区段10人至30人的力量配备,部署480名指战员昼夜开展巡堤排险。此外,还在二门闸附近堤坝部署3台砂石装袋机开展装砂打包作业。
“巡堤是慢工精细活,只求精细不求快,每次巡堤必须仔细,晚上就更难,只能打着手电细细地寻找,如果第一排没有发现,第二排可以及时补漏。”岳阳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站指导员何健介绍。
一堂堂消防安全课堂在安置点“开课”
在华容县各处安置点内,一场场消防安全培训也在不间断地开展。


培训中,消防监督员们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了多样化的消防安全教育活动,通过面对面讲解安全用火用电、初起火灾扑救等知识,手把手演示灭火器、消火栓等常见灭火器材的操作方法,有效提高安置点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华容县共设有转移群众安置点7个,开设学校宿舍(教室)507间,登记受灾群众6763人、入住4163人。截至7月12日13时,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前方指挥部调派消防监督员20人,在7个安置点共开展防火巡查17轮次,排查整改隐患15处,开展消防宣传提醒115人次,劝阻室内吸烟13人次,清理疏散走道和楼梯间杂物6处,督促安置点(学校)在宿舍外窗防盗网上开设逃生口,督促微型消防站人员熟悉灭火和疏散预案,协助清理走道桌椅200余张。
责编:刘丹 编辑:邱梦
来源:华声在线·新湖南客户端